文化研究「跨越疫情」 中山大學與日高校國際交流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台灣與日本相距千里,但學術文化交流不受疫情與距離阻礙。國立中山大學日籍助理教授伊藤佳代開設「台日文化比較研究」課程,除引領校內台、日籍學生至前鎮草衙地區穿街走巷、探求在地文化,更進一步與日本愛媛縣立南宇和高等學校學生視訊交流。台日學生在交流過程互相嚮往,都期待「疫情結束後,親自前往實地互訪認識」。
「台日文化比較研究」課程從實務帶入理論,選擇「踏訪」的區域是高雄市前鎮區草衙聚落。伊藤佳代助理教授強調,因為這個地區距離全台漁業重鎮「前鎮漁港」最近,且與日本愛媛縣的地理環境相似;環境相同、文化近似,可以更強化交流效果。教學過程中,教師全程使用日語與台、日籍學生溝通,並引導學生親訪前鎮草衙,包括走訪前鎮庄的守護廟「鎮南宮」、舊時人稱「銀座商場」的鎮華街138巷,以及鄰近前鎮漁港的宏裕行花枝丸觀光工廠與珍芳烏魚子見學工廠等。
課程中,台、日學生因著彼此不同文化的養成背景,激蕩出不一樣的視野差異。參訪珍芳烏魚子見學工廠「DIY烏魚子飯糰活動」時,伊藤佳代發現,烏魚子在日本人眼中是代表台灣的名產,而台灣的名產與日本傳統的御飯糰相結合,讓日本學生覺得相當有新意,課程透過「飲食文化教育」的「食育教學」,讓台、日籍學生對彼此國家的飲食特色更加認識。
學生們結束「前鎮草衙踏訪之旅」後,還進一步集結課堂的學習成果,蒐羅高雄特色景物及在地美食等,在防疫期間以遠距視訊的方式,連線日本愛媛縣立南宇和高等學校的學生,行銷高雄在地生活文化、高雄捷運、輕軌等大眾運輸工具的便利性。如此的「遠距視訊交流與導覽」,讓南宇和高等學校學生興起畢業旅行來到高雄旅行的興趣,這群日本學生紛紛在視訊中表示,「畢業後一定會想辦法早日到訪高雄」。
「台灣、日本都是我的母國!」台日混血的中山大學物理系學生王駿也表示,他的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日本北海道人,從小在耳濡目染下,中、日文聽說讀寫樣樣精通,但因在台灣求學,平時講日語機會不多、結識的日籍友人也很有限,這次透過參加日籍助理教授伊藤佳代開設的課程,除可更加認識求學所在地高雄,更可同時體驗台日兩國文化,「真是太幸福了。」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蔡敦浩表示,學校培育學生廣泛接觸台灣在地文化,經由多重語言能力的訓練,讓學生開拓國際視野、邁向世界。這次與日本愛媛縣立南宇和高等學校的視訊連線,則透過「教育知識在地化,實踐場域全球化」的優質教育,與日本共同探索新時代永續城鄉的可能性。
圖說1:國立中山大學日籍助理教授伊藤佳代(第一排右五)開設「台日文化比較研究」課程,引領校內台、日籍學生,與日本愛媛縣立南宇和高等學校學生視訊,文化交流。
圖說2:國立中山大學台、日籍學生透過「DIY烏魚子飯糰活動」,增進對彼此國家飲食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