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團的【白水】 白素貞、小青、許仙、法海 誰有錯?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9月21日午後在左營區中山堂觀看臺灣豫劇團的【白水】,主演:白素貞|蕭揚玲、許 仙|劉建華,特邀主演:小 青|莊金梅、法 海|梁越玲。劇中燈光變換,煙霧嬝繞極具現代科幻感,做特別的是小青、和法海用「閩南語」唱出台詞,這一創意令人耳物一新。現代社會,許多人飼養寵物,甚至將牲畜當成家人對待。看過【白水】這一戲劇後,不禁讓觀眾想像,如果你是劇中任一人物,你有錯嗎? 姑且就用「情、理、法」這三個維度來剖析【白水】《白蛇傳》的四位主角情、理、法中的對錯。
這三者之間充滿了矛盾與張力,四位主角正是這三種力量的化身與實踐者。
- 白素貞(白蛇)|蕭揚玲主演—— 「情」的化身與殉道者
- 情:白蛇是「情」的絕對代表。她修行千年,最終目標並非成仙,而是「下山報恩」,體驗人間真情。她對許仙的愛毫無保留、堅貞不渝。為了愛情,她可以施法盜庫銀、驅鬼救人、甚至不惜水漫金山,與整個佛法世界為敵。她的所有行為,動機都源於最純粹、最熾熱的「情」。
- 理:在「理」的層面,白蛇極力想成為一個符合社會「情理」的人。她學習人間禮儀,懸壺濟世,做一個賢惠的妻子,試圖用「行善」來彌補她因「情」而觸犯的「法」。她渴望被世俗接納,但她的本質(妖身)又讓她始終遊離在「理」的邊緣。
- 法:白蛇是「法」的挑戰者和犧牲品。無論是盜取庫銀(人間法),還是與凡人結合(天條),她都觸犯了「法」。最終,她無法抗衡代表「法」的法海,被鎮壓在雷峰塔下。她的悲劇在於「情」與「法」的不可調和。
***白素貞代表了「情」對「理」的融入與對「法」的衝擊。她的掙扎在於想用「情」來合理化一切,卻發現最高的「法」不容「情」的存在***
- 許仙|劉建華主演—— 「理」的搖擺與困境
- 情:許仙對白素貞有真實的愛戀,但他性格軟弱、膽小。他的「情」時常被「理」和「法」的恐懼所壓倒。得知妻子是蛇妖時,他的愛與恐懼交織,表現出普通人最真實的複雜情感。
- 理:許仙是世俗社會「理」的典型人物。他安分守己,是一名藥舖夥計/醫生,遵循人間的規矩。當他發現妻子來歷不凡(擁有巨額財富、法力)時,內心充滿了不安,因為這超出了「理」所能解釋的範疇。
- 法:許仙是「法」的工具與受害者。法海利用他對「法」(妖孽害人)的恐懼,讓他給白素貞喝雄黃酒,導致白蛇現形。他後來被逼出家,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法」對其觸犯天條的一種懲罰。他夾在「情」(對妻子的愛)與「法」(對佛法權威的畏懼)之間,無所適從,體現了普通人在巨大衝突下的無奈。
***許仙代表了世俗的「理」與個人的「情」在面對絕對的「法」時的軟弱與矛盾。他是故事中的樞紐,他的搖擺加劇了「情」與「法」的衝突***
- 法海|梁越玲主演—— 「法」的執行者與象徵
- 情:在法海眼中,「情」是修行的障礙,是妖孽迷惑人心的手段。他自認無情,但其行為背後,是否隱藏著一種對「異類」的偏執與無情?某些版本中,法海的動機被解釋為維護秩序,但也帶有固執和不通人情的色彩。
- 理:法海並不關心人間的「理」(例如白素貞是否行善濟世)。他超越世俗的「情理」,站在一個更高的「天條佛法」的立場上。他認為人妖結合本身就是逆天而行,破壞了宇宙的根本秩序。
- 法:法海是「法」(天條/佛法)的絕對化身和堅定執行者。他的口頭禪是「人妖殊途」和「替天行道」。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剷除妖孽,維護三界秩序的純潔性。水漫金山是白蛇犯下的最大罪業,這也給了法海最充分的理由來執行「法」,將其鎮壓。
***法海代表了不容置疑、不容情感的絕對「法」。他與白素貞的衝突,是「天條秩序」與「個人情欲」的根本性對立。他是故事的對立面,也是悲劇的促成者***
- 小青(青蛇)|莊金梅主演—— 「情」的捍衛者與「理法」的批判者
- 情:小青的「情」不同於白蛇的癡情,而是更為率真、敢愛敢恨的「性情」。她對白蛇有忠誠的姐妹之情,對許仙的軟弱充滿鄙夷,對法海的專制滿懷憤怒。她的「情」是帶有反抗色彩的。
- 理:小青最初對人間的「理」不屑一顧,性格潑辣直率。隨著故事發展,她為了陪伴姐姐而學習人情世故,但她始終是世俗「理」法的批判者,看得最透徹。她最能直接點出許仙的軟弱和法海的無情。
- 法:小青是「法」最堅決的挑戰者。她從不屈服於法海的權威,敢於正面交鋒。在白蛇被鎮壓後,她沒有放棄,而是選擇繼續修煉,最終奮力救出白蛇。這個結局寓意著「情」的堅持最終可能撼動僵化的「法」。
***小青是「情」的火焰與銳氣。她不像白蛇那樣試圖融入「理」,也不像許仙那樣畏懼「法」。她代表了對「情」的純粹捍衛和對不近人情的「理法」的激烈抗爭***
***《白蛇傳》的悲劇性與永恆魅力,正在於「情、理、法」三者之間無法調和的衝突:
- 情與法的衝突是主軸:白蛇與法海的對立是不可調和的核心矛盾。
- 理居其中:許仙代表的世俗倫理,在情與法的夾縫中顯得蒼白無力,凸顯了衝突的激烈。
- 青蛇的角色:則像一面鏡子,照出其餘三者的局限,並賦予故事一線希望和抗爭的火種。
這個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歌頌了「情」的偉大與執著,同時也展現了在強大的傳統「理法」面前,個人情感的脆弱與無奈。它不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一場關於人性、秩序、自由與權威的深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