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裡有誰? 海洋環境DNA、聲學監測、AI智慧判視與基礎調查幫大忙

0 0
Read Time:18 Second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海保署110年委託臺灣大學海洋中心執行「110年台灣海域重要生態系及海洋保護區調查與生態服務價值評估」計畫,完成臺灣周邊41個點位次船舶調查以及包含澎湖、臺灣本島北部及東部珊瑚礁區共53處潛水調查。其中從珊瑚礁區所採集的44處水樣,透過環境DNA分析進行物種判定,總共偵測到592種海洋魚類及熱帶斑海豚及加州海獅2種海洋哺乳類之DNA序列片段,由於加州海獅非本地物種,再加上採水地點位於野柳,推估該序列片段是來自野柳海洋世界馴養的海獅,為調查計畫帶來一個有趣的亮點。
110年調查期間,海保署指派一位海洋保育巡查員隨船出海學習船舶調查各項工作之程序與儀器操作,實際參與樣本採集及後續處理等船上作業。今年度除上船學習的機會外,也在3月28日擴大辦理教育訓練,由陳韋仁老師開場,就整個計畫概況進行介紹,並深入說明魚類環境DNA的調查分析原理、操作過程,了解各樣站的生物多樣性;柯佳吟老師以食物鏈網絡的角度,講解收集水質、微塑膠、仔稚魚、浮游動植物等基礎資料的重要性,以及結合更多面向的海洋資料推估生態系統對於人類生活的價值,使社會大眾對於保育工作更有感;黃千芬老師講解如何以水聽器收集水下聲景,以生物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以及人為發出的聲音,探測海洋中的環境變遷、生物多樣性與人為干擾;下午的課程則是由單偉彌老師團隊,由珊瑚礁生態系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帶入目前透過AI技術進行珊瑚礁調查與辨識的工作,協助處理每次穿越線調查帶回來大量珊瑚照片;最後則是前往海廢與仔稚魚分析實驗室,瞭解理論如何與實務操作結合;而不同調查方式的成果經過相互比對分析及驗證,可使新興調查技術更為準確,在實務上亦可補足傳統採集及目視調查在夜間、惡劣海況無法有效採樣或觀察不足的困難,揭露更多面向的海域生態資料,一整天下來充實的內容相信讓每位學員都滿載而歸。
110年的調查已完成兩季的基礎資料收集,海保署及研究團隊藉這個機會紀錄海洋調查工作的概況,包括船舶上及水下畫面,讓社會大眾可以透過影像概略了解高難度的海洋調查是如何完成,影片可前往海洋保護區平台網站觀賞https://reurl.cc/dXMRE6,而110年完成的調查成果報告,也都在海保署的官方網站\科研成果及報告\ 調查計畫成果,歡迎下載了解。

Happy
Happy
0 %
Sad
Sad
0 %
Excited
Excited
0 %
Sleepy
Sleepy
0 %
Angry
Angry
0 %
Surprise
Surprise
0 %

About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