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溝通心法 走進失智者的心 失智日照負責人/黃子菱 職能治療師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每年 9 月 21 日是國際失智症日,對許多家庭而言,失智症不只是疾病,更是一場生活的挑戰。身為在高齡福祉領域服務多年的職能治療師在照顧現場中,時常看到家屬因為不理解失智者的思維模式而感到挫折無力。其實,只要調整眼光與方式,就能讓溝通不再困難,讓陪伴多一些溫柔,生活也能多一點溫度。
*** 走進失智者世界:五大心法,打開理解與陪伴的門***
失智者的世界,常像迷途旅人走在陌生街道上。他們會因為記憶斷裂而害怕,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被遺忘。然而,即便語言與認知逐漸退化,他們仍渴望被尊重,請不要忘記,在不安與孤獨中,他們依舊保有尊嚴。即使有一天認不得親人了,那份情感依舊存在;即使說錯話、做錯事,也非惡意,是因為疾病限制了他們的覺察。更重要的是,無論年紀多大,那些藏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好奇心、習慣與興趣並不會隨著記憶流失而不見,它們仍在等待被觸碰、被回應。要與失智者好好對話,需要一些技巧。以下分享五大心法,搭配實際情境,幫助大家在日常中應用。
第一, 從對話中引導「行動」。當長輩反覆問:「現在要做什麼?」時,不急著糾正或回答,可以將提問轉為具體邀請,例如:「要不要一起到陽台曬曬太陽?」讓問題化為實際行動,增添參與感。
第二,善用「肯定」的溝通模式。當失智者將兒子認成弟弟,不必急著糾正,而是先肯定他表達出的情感:「你真的很關心弟弟呢!」。肯定比糾正更能讓失智者獲得自信,也能降低社交退縮情況。
第三,透過對話引發「情緒共鳴」。播放他年輕時喜歡的歌曲,或翻出舊照片,問一句:「這是不是讓你想起以前的舞會?」比單純追問「記不記得這是誰」更能引發笑容與交流。
第四,善用想像力作為溝通的超能力。若長輩堅持要去上班,不必急著否定,而是順勢回應:「今天是假日,明天再去吧,我們先來準備午餐好嗎?」用想像來轉換焦慮,比爭辯更有效。
第五,增加「信任」的溝通姿勢與頻率。當情緒高漲時,坐下來與他保持同一高度,眼神溫柔,語氣平緩地說:「我在這裡陪你。」肢體與態度,比語言更能傳遞安全感。
讓愛與理解點亮失智症的旅程
溝通,不是考驗失智者的記憶力,而是開啟心靈對話的橋樑,只要用一點耐心與方法,對話就能從誤解轉為理解,從爭執化為共感,日常相處也會多一些笑容。藉由國際失智症日,我想提醒所有照顧者:失智者需要的不是「正確答案」,而是能陪他們走過迷霧的「人」,當我們用肯定、想像、情感與信任來交流時,照顧失智者就不會僅是困境,而會轉化為一段「溫暖且有意義」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