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門下的小說之眼」 勞博館勞動影像文學獲獎作品揭曉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為帶領民眾從典藏影像中理解勞動身影,於今年特別與高雄文學館合作,舉辦「快門下的小說之眼」職人書寫技藝工作坊與文學創作活動,培育學員以勞動影像為基底,結合城市與歷史展現多元書寫技藝,學員發表的作品與評選結果於日前揭曉,共計評選三名優選與一名評審特別獎。優選作品〈大圓水桶高高掛〉以多重視角描寫勞動者身心創傷與階層矛盾;〈乙炔與火焰〉聚焦高雄拆船產業,結合產業史與故事張力;〈煙囪〉以台語書寫結合田野觀察,刻畫中都磚窯工人的生命史。評審特別獎〈尚未顯影〉則以「靈媒與攝影」為線索,融入大林蒲議題及高雄在地工業地景,展現奇幻與現實並陳的敘事魅力。

勞工局指出,勞博館透過與高雄文學館的合作,不僅僅是單純的寫作課程,更是一場融合回顧與創新的文化實驗。工作坊共規劃七堂課程,融合勞動史料、社會記憶與文化導讀,並以描摹他者、歷史題材、社會創傷、科技職人及文獻轉化等主題引導創作,課程由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陳柏謙秘書長開啟導讀,帶領學員從典藏影像中理解勞動的身影;創作階段則邀請作家林楷倫、何玟珒、班與唐、蔡易澄與寺尾哲也,協同導師林于玄、陳二源,共同陪伴學員完成職人小說創作。本次活動讓文學與勞動攝影史料產生了新的火花,創作者透過小說文字重新喚醒勞動的記憶,也展現了對城市與歷史豐富的多重凝視,希望藉由作家的書寫技藝與文字創作,開啟閱讀者重新看見城市與勞動者的新途徑。

〈大圓水桶高高掛〉作者米聰智表示,從未想過自己能寫出一篇以勞工與歷史為主題的小說,參與課程讓他在繁忙生活中獲得如「醍醐冰水」般的清涼體驗。他說:「希望這三個虛構角色能以生命力活著,也送他們一桶冰涼的水,讓繁忙生活有喘息的空間。」〈煙囪〉作者王淑如說,初次創作小說便挑戰百年時間軸的敘事,過程雖艱難,但在導師鼓勵下順利完成。「透過窯工的生命史與窯廠的興衰,我彷彿與歷史上無數無名的勞動者產生共鳴,他們的貢獻是不會被遺忘的。」〈乙炔與火焰〉作者胡方瑜則分享:「在這門課中接觸到不同分野的寫作方法論,講師與同學的熱情讓我深受啟發。感謝評審老師的肯定,這份鼓勵就像林徑洩入的光線,讓旅人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力量。」評審獎〈尚未顯影〉作者黃文中也感性致謝:「如果沒有月亮,我就不會從影像裡抬起頭,讓這個故事開始。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高雄這片土地的事,謝謝你願意相信我。」

勞工博物館指出,創作者以勞動攝影史料為靈感素材,透過小說轉化影像與時代記憶,展現出勞動文學的多樣創意與深刻觀點,為推廣民眾透過閱讀認識並理解更多的勞動故事,勞博館將整理本次得獎優選作品,輯錄成《2025職人書寫技藝文學獎作品集》,預計於今年年底前出版,並將開放民眾至勞博館(前金區中正四路261號)及高雄文學館(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免費索取,期望讓更多讀者透過文學作品,重新感受勞動的力量與城市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