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學災防中心攜手水利局 推動防災自主、韌性共生 成果交流展現社區行動力 防災教育扎根地方

高雄大學災防中心攜手水利局 推動防災自主、韌性共生1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國立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10月9日與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合作,於高大校園舉辦「114年度高雄市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交流會」,以「防災自主、韌性共生」為主軸,邀集全市自主防災社區、區公所與產業代表交流成果與經驗,展現公私協力打造「全民防災、韌性高雄」的實踐進展。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局長蔡長展親自出席致詞表示,極端氣候下的防災挑戰日益升高,社區是災害防救體系中最基礎且關鍵的一環。過去16年來,高雄市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計畫從示範點擴展至各行政區,由高雄大學災防中心輔導超過50個社區,並培訓逾2,000名防災士,讓基層民力在防減災工作上發揮關鍵作用。


蔡長展指出,今年颱風與西南氣流曾使局部地區出現積淹水,但在社區自主機制啟動後,災情得以迅速控管,顯示基層防災能量的成效。他也笑說,昨晚議會質詢至晚間7點多才結束,今日能來到高雄大學與各社區夥伴交流「特別開心,也佩服大家的長期投入」。


蔡長展強調,面對氣候變遷與風險升高,公部門×學界×社區的協作至關重要,「與災共存」已成防災新趨勢。他鼓勵持續深化演練與防災資訊應用,例如導入衛星影像與人工智慧進行淹水熱區判讀與預警,讓整備與應變更精準有效。
高雄大學災防中心主任吳明淏表示,中心自2010年起受水利署與市府委託推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計畫,長期結合教學與實務,協助社區進行災害潛勢分析、防災教育與演練培訓,建立學用合一的在地防災模式。他指出,防災不僅是政府責任,更是全民生活課題,唯有跨域合作與知識共享,才能在極端氣候下展現真正韌性。
活動由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主辦、國立高雄大學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協辦,並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韌性城市發展協會承辦;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分署、各區公所及產業界代表皆到場參與。現場除展示各社區近1年防災成果外,並舉行綜合座談,針對防水擋板分配、排水系統維護與物資調度等議題提出建議。水利局回應將持續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加速物資供應與社區防洪整備,協助各區提升自主應變能力。
今年鳳山區文山里、三民區本和里及寶國里3處社區正式加入行列,與永安區新港里、仁武區中華社區等種子社區攜手拓展防災網絡;會中亦表揚長期支持防災工作的企業與團體,肯定其在災時發揮自助互助精神、守護地方安全的貢獻。
水利局期盼持續透過「政府—學界—社區—企業」多方合作,推進防災教育與科技應用;高雄大學亦將以在地大學角色深化防災知識傳播與跨域學習,培育具實作能力的防災人才,協助市府建構更安全的城市韌性。

1-4:災防中心攜手水利局舉辦『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成果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