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障福推音樂治療 療育對象學習情緒表達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為促進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的全人發展,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岡山障福中心)自兩年前起,在仰惠基金會的支持下推動音樂治療課程,8月11日上午,仰惠基金會由董事李錦雯、賴麗安率領團隊實地走訪中心,親自關心服務對象的學習成果。
音樂治療課程採團體方式進行,服務對象涵蓋自閉症、過動症、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早療個案。透過歌唱、律動、樂器演奏與節奏模仿等活動,幫助其認識情緒、練習表達、增進社交互動,並延長專注時間,課程實施兩年來,服務對象在情緒表達、社交互動與專注力上都有明顯進步。
課程中,老師運用簡單的樂器操作與熟悉的旋律,引導服務對象將情緒具象化,例如敲小鼓時,透過「大聲代表生氣、小聲代表安靜」的方式,幫助他們辨別內在感受;情緒波動時,則搭配海浪鼓、雨聲筒等安撫性樂器,以及固定的「收心音樂」協助穩定情緒。社工王孟琪觀察到,許多服務對象在課程中漸漸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原本容易情緒失控的孩童,也能透過這些方式快速安撫自己,甚至主動參與活動。
在社交互動方面,原本習慣獨處的服務對象,在音樂遊戲如「傳鈴鐺」中,學會與同儕輪流、等待,逐漸建立與人互動的信心。同時也透過節奏模仿與聽覺辨識訓練,協助其培養持續專注的能力。許多服務對象從一開始只能短暫參與,進步到能投入五分鐘以上的遊戲,甚至能模仿節奏動作,或以眼神回應音樂變化。
來自中心的早療男童小毅,是一名年僅四歲、患有腦性麻痺與癲癇的孩子,右側肢體無力,行動需仰賴擺位椅,語言與認知發展仍處於基礎階段,平時不擅表達情緒。剛進入音樂課時,小毅常處於觀望狀態,但隨著課程深入,他對節奏樂器表現出濃厚興趣,逐漸學會以敲鼓、哼唱的方式傳達感受,甚至主動伸手參與演奏,在課堂中展現笑容與期待,令教保人員與治療師深受感動。
課程由音樂治療師蘇孟苹帶領,她擁有音樂治療研究所及成人與繼續教育所雙碩士學位,長期服務於特教、醫療與社福領域。她表示,音樂課程設計強調安全感與參與感,從固定的「哈囉歌」開場,到「再見歌」收尾,協助服務對象建立規律與秩序;同時保留樂器選擇、自由創作與互動探索的空間,引導服務對象以多元方式展現潛能。
音樂治療課程的推動,不僅強化早療服務的多元性,也為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者創造更多自我表達的機會。未來,期待攜手合作,讓更多服務對象透過音樂找到自己的節奏,在支持與陪伴中穩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