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癌患者新曙光 義大醫療團隊手術與化療整合式療法延長生命、提升生活品質

腹膜癌患者新曙光 義大醫療團隊手術與化療整合式療法延長生命、提升生活品質1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當癌症擴散到腹腔時,表示病情已邁入末期,治療相對困難,且傳統化療成效有限,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可能不到一年。面對這樣的挑戰,義大癌治療醫院一般外科趙頌慈教授帶領的團隊,持續投入對腹膜癌治療的相關研究,逐步建立出一套整合式的治療策略,讓許多病人看見延續生命與提升生活品質的可能性。

趙頌慈教授說明,針對闌尾黏液癌、結腸直腸癌、惡性腹膜間皮瘤等癌症一旦出現腹腔擴散,傳統的靜脈注射化療效果有限。近年醫界已普遍採用「腫瘤減積手術」結合「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作為標準治療方法,並逐步應用於卵巢癌、胃癌腹腔擴散的個案中。

HIPEC是於手術儘可能切除肉眼可見的腫瘤後,立即在腹腔內注入42至43度含抗癌藥物的溶液進行循環式灌洗。這樣的治療環境可破壞腫瘤細胞細胞膜的穩定狀態並讓藥物更深入腫瘤組織,發揮高溫與化療抗癌藥物協同抗癌的作用以提升治療效果。

義大團隊針對315位結腸直腸癌腹腔擴散的病人進行追蹤研究發現,無論是否搭配HIPEC,單進行「腫瘤減積手術」即能有效改善症狀並延長病人不同程度的存活時間,但結合HIPEC的治療方式可讓病人在術後三個月內更快改善不適,並提升功能與生活品質。該項研究成果已獲國際權威醫學期刊《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接受刊登,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正式發表。

此外,針對腹腔內腫瘤擴散較嚴重的病人,趙教授團隊也引入「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PIPAC)」,為部分暫時無法立即接受「腫瘤減積手術」的病人在進行化療時提供輔助性治療。此方法屬於微創手術,利用高壓注射器將抗癌藥物以霧化形式導入腹腔,使藥物分布更均勻,並更能深入腫瘤組織以發揮作用,同時副作用較少、恢復速度較快,為將來進行「腫瘤減積手術」及HIPEC爭取機會。趙教授團隊更於2024年4月在《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發表了台灣首篇關於PIPAC的國際研究論文。

以一位63歲多發性結腸癌、併有腹腔擴散的病人為例,他在接受三次PIPAC治療後,腹膜癌指數顯著下降,最終順利接受「腫瘤減積手術」與HIPEC治療。

趙教授表示,針對腹膜癌相關的治療,近年已有越來越多科學依據支持不同治療組合的成效。然而,每位病人的病情與體質不同,仍需經專業醫療團隊評估與監測,並視情況調整治療方向,才能在穩定病情的同時兼顧生活品質,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