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農民種子老師培訓成果亮眼 農業X教育「合體」 激發高雄食農力

【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高市府農業局於近日啟動農民種子老師培訓坊,透過「基礎培力+設計實作」兩階段課程,引導學員深化食農教育課程設計及跨領域合作能力,打造高雄獨有的食農力。農業局長姚志旺表示,農業專長加上教育專業,讓高雄孩子能吃在地、學習物產知識與飲食文化,在生活中實踐農業,這正是高雄食農教育的最大特色與力量。
農民種子老師培訓坊的基礎培力課程於9月份開課,計有50位農漁生產者、農漁會與學校教師參與,共學如何將食農教育融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地方文化,並藉由優秀的實踐案例拓展課程設計視野。
設計實作課程則於10月份舉辦,12日上午安排學員走訪大寮拷潭地區,認識高雄早期濕地環境的重要作物「菱角」,並邀請文化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思慈導覽解說,黃理事長說,「拷潭」地名中的「拷」為台語「洘(khó)」的音轉,意指黏稠泥漿,使學員深刻理解環境條件與作物間的關聯,此外還透過菱角殼汁液染布體驗,進一步探索農業副產物再利用的可能。在導覽過程中,有人好奇菱角的構造與授粉方式,而來自燕巢國中的生物老師張淑娥,也是本次研習的學員之一,立馬發揮專業,現場講解雌雄蕊特徵,甚至後來更以顯微鏡呈現菱角花與葉柄膨大氣囊的構造,無私分享給大家,展現教育與農業跨領域合作帶來的教學加乘效果。當日午餐則是以日品有機米、仁允牧場飼養的產銷履歷豬肉及在地菱角入菜的大寮風味饗宴,讓學員們在食與作之間體驗大寮的風土與文化。
12日下午進入食農教學設計實作,學員們進行資源盤點,釐清各自場域推動食農教育的條件與潛力。其中來自燕巢區種植芭樂的青農霍柏任,分享泥火山富含微量元素的泥岩土,就是造就燕巢芭樂獨特風味的關鍵,他也打算將食農教育與烏山頂泥火山遊程結合,讓民眾理解環境與農業生產的關聯;透過此次培訓,促成霍柏任與燕巢國中合作,形成在地推動的實踐夥伴關係。燕巢國中陳鈺萍主任強調,青農的加入,正好補足校訂課程的田間實作環節,讓學生更貼近產業發展的真實樣貌,透過親手實作、看到作物成長,這就是最生動的學習。
經過兩階段的培訓後,所有學員將參加農業局媒合入校徵選,化身學校的「食農神隊友」,結合農業專長與教育專業協同教學,讓高雄的孩子從土地學起,理解食物、尊重農業,並實踐永續生活。高雄農民種子老師的行動,正逐步將「從田間到課室」協力共好的食農教育願景實踐落實,合體激發高雄食農新力量。